人格指的是一个人心理结构的总和,它决定了人内在的期待、需求和感受,进而也决定了人表现出来的情绪和行为,人格特质就是可以观察和理解的人格属性。
既然称为特质,就是说没有两个人的特质是相同的。同样,没有两个孩子的特质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双胞胎。如果去分析这么多不同特质的孩子,将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巨大工程;然而所有特质都是有来源和规律的,只是这些特质在孩子身上有不同的组合。只要我们不去刻意改变,而是应用一些基本的方法鼓励孩子发展独立特质,就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成长为具备完善人格、不断自我提升和独立发展的人。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看自己,是像父亲还母亲?虽然从自身可以找到与父母相同的行为模式,如生活习惯和意志品质,但你无法从父母身上找到自己最本质的人格特征,就像你无法把自己归为与父母一个类型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基本人性特质,如比起善于交际的父母你却是内向的、或比起安静的父母你却是冲动、或比起斤斤计较的父母你却是包容的等等。
如果你有孩子,你再对比一下周围朋友的孩子,这些同龄的孩子一出生就有了巨大的差异。我周围几个相识的朋友,孩子年龄都差不多,五个孩子平时在一起玩,每个孩子身上的差异都是巨大的。我的孩子敏感却开放包容;一个内向却冲动无理;一个外向却富于侵略性;一个负责却焦虑好斗;一个勇敢却容易受挫。这些性格迥异的孩子们是随机组合在一起的,而且这些不同的人格特质都是在孩子出生后就逐步显现的,并不是通过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产生的,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一个孩子都具备天生的人格特质。
我们看一下人格特质是如何形成的,然后再看孩子在人格特质形成的过程中,哪些是天生的,哪些是可以完善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
人格特质是指一个人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表现出的一些稳定的行为,包含原始特质、神经特质、自我特质、认知特质和行为特质,这几个特质是由内到位、由远到近的不同阶段和层次。
原始特质
原始特质是孩子出生后就会具备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或天性。父母首先要接受,然后去了解,然后去适应,然后去完善;
生物遗传决定性格特点,包括生理特征、基因人格特征和进化型人格特征。生理特征是孩子生下来可以观察到的,包括体型、器官功能、激素水平、脑电波频率等,这些会影响孩子行为特征;基因型人格特征是由孩子的遗传基因组合决定的,包括父母基因,也包括时间更久远,来源更广泛的基因片段;进化型人格特征是人类为了适应环境而在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是所有孩子的普遍性格特征。
神经特质
神经特质是孩子在妈妈怀孕时期到3岁左右的成长阶段形成的人格特质。 在特质心理学派中,人格特质可以总结为五个方向,称为“大五”人格因素,包括神经质性、外向性、求新性、亲和性和尽责性。其中,***项神经质性就是来源于孩子的神经型人格;
孩子在出生前到3岁左右会形成自己稳定的神经性特质,包括安全感、焦虑感和抑郁感。这些感觉的发展是由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及生长的环境氛围决定的,特别是与孩子的受创伤经历有关。
自我特质
自我特质是孩子在3岁后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逐步发展出来的一种自我定位,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组织、社会及环境之间关系定位,这个的阶段可以长达10几年,一直到孩子在家庭的帮助下完成社会化过程。在这个阶段,自我型人格可以对原始型人格和神经型人格中的问题和缺陷进行修复,所以父母必须长期关注、学习和实践;
这是孩子形成自我的阶段,包含自尊、自信、自爱、责任和价值等最重要的人格特征。自我型人格的形成时间很长,可以从幼儿时期延续到孩子成年,这也让父母有机会去弥补一些的错误,帮助孩子走出困境,重塑自我。
认知特质
认知特质是孩子人格特征中一个不断发展、成熟的体系,特别是在社会化后的发展阶段。一个可以自我学习、完善、提升的认知模式,可以让孩子发展到人格认知中的***层次,即建立个人社会价值体系。认知模式的培养是从孩子神经性人格形成后就要开始的,简单地讲就是告诉孩子看待事物的方法。古话讲: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如果父母传授给孩子的是如何正确的看待自我、他人、环境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孩子独立后就会应用这种有效的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和人格特质,最终超越父母和社会一般认知水准,站在时代的前沿;
认知模式决定了孩子与团队、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孩子应对外部环境的方式,也是孩子能否在社会环境中成功发展的基础。认知模式是通过父母、兄妹、老师、朋友等身边重要他人相互关系和交流方式形成的,也可以通过更多的教育、体验和经历去完善。
行为特质
行为特质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后,行为模式就会影响他的一生。社会是通过行为判读一个人的,良好的行为模式能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我们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必须从其认知模式开始,这个方法用在孩子的成长期尤其关键。一种正确的认知模式是可以延伸出千千万万正确有效的行为模式,而一种行为模式只能在特定的环境或情况下发挥作用,或者界定为有效或无效。从孩子3岁后有自我认知开始,就要通过塑造其认知模式来影响行为模式,而不是简单塑造父母认为正确的行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通过应用认知模式,举一反三,不断磨练和延伸出更多有效的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并具备适应、融入和改造社会的能力。
行为模式是由认知模式决定的外在表现模式,所以对于问题儿童来讲,最重要的不是纠正他们外在的行为模式,而是要重塑他们的认知模式,也就是由被动服从型改善,转变为主动责任型改善。
我们会把讨论的重点放在原始特质和自我特质,父母要通过对原始特质的认同,接纳孩子身上所有与生俱来的特点,再通过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认知,形成良好的自我特质,进而形成积极的认知模式和负责的行为模式。
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对于父母来讲,读懂自己的孩子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不仅对孩子的成长帮助很大,对父母重新认识自我,也意义非凡。